暑假前問芽芽,想去什麼地方?其中之一,就是鶯歌鎮的陶藝博物館。

第一次(也是唯一的一次)去陶博館是2002年的九月,距離現在幾乎有六年的時間,那時候芽芽才還不滿五歲,還是念幼稚園的時候,我離婚一年,好不容易才稍稍站穩點,買了房子,剛裝修完,一切剛剛進入一點軌道。我從極度沒有自信中,開始鼓起勇氣,第一次試著一個人帶著芽芽到一個比較遠的地方去玩。
還記得我大費周章的跑到誠品,煞有介事的買了本到鶯歌三峽的旅遊書,戰戰兢兢的和芽芽計畫,一早就到台北車站坐著火車搖搖晃晃的到了鶯歌鎮,到了陶博館去做兒童體驗的陶土。我和芽芽都很興奮,好像跨出了月球上的第一步,達到了什麼里程碑似的。
其實想想,那,也不過是開車半個小時的鶯歌鎮而已。。。
很難想像,那個到鶯歌鎮的女生,竟然會是個曾經在美國待了四,五年的自己。只能說,心要被人(或者是被自己)禁錮,十分容易。
也許是那個記憶對女兒也是同樣的深刻,這幾年芽芽都曾提過,再去陶博館看看。我也計畫了好幾次,但是一懶,就是六年。今年因為自己生過病,想法有一些小改變,很多事情不敢再老想著以後,畢竟人會病,會老,還會死,能夠現在做的,就趕快去做了。
昨天禮拜天,我帶著芽芽,拉著圓圓(弟弟的女兒),三人一掛開著不節能減碳的車子到鶯歌去。半個小時的車程,因為路不熟,老是開不上北二高,又活生生的開了一個小時。幸好,小孩子不太了解,加上滿車的零食,所以只有我第二次開過兒童交通博物館時,因為太明顯被他們發現我開錯路了以外,一切都還可以瞞混過關,ㄎ~ㄎ~ㄎ~
陶博館的設備真的不錯,我們注意到了現在有兒童的隨身導覽耳機(下圖二
),只要用證件就可以無料借用。不過我們也只看了一樓的展覽,就匆匆忙忙去趕3:40的陶藝教室的捏陶活動(下圖三)了。
(左圖二:好像很有氣質的導覽)
(左圖三:捏陶樂)
做完陶土,我們到了鶯歌老街吃吃逛逛,兩個小朋友還去做了第六感生死戀的塑陶 (下圖四),不過因為他們已經很累了,所以已經開始兩眼發直,在下著小雨的傍晚,我們帶著路上買的肉包,一路沒有迷路的回到台北。這樣過了充實又創意的一天,我和兩個小朋友都很盡興。
(左圖四:手拉胚,很有fu)
回程的路上,小朋友都累的睡著了。安靜的車內,昏暗的車外,現在的我,和六年前難道有很多不同嗎?我並不曉得自己改變了多少?也不很想去比較。因為,那都是沒有意義的。無論如何,經過的事情都是生活的過程,記憶的一部分,不過是哪段,全都是我。現在如果閉上眼睛,我相信自己還可以看見,當年那個不是很確定自己該怎麼辦的單親媽媽,牽著小朋友的手,捏著火車票,不知道該是南上還是北下的樣子。。。
我想,
成長,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吧!
悄悄話:
阿諾!陶博館地下一樓的餐廳,服務有夠慢,我們點了芒果冰沙,等了二十幾分鐘,後來才想到,六年前好像也是這樣。哈!(下圖五,六)
(下圖七)六年前的小朋友,一個剛出生尚未入鏡,一個也才幼稚園,能不感慨歲月嗎?)
(下圖8,9) 本次捏陶的作品,很有童趣。